1、奋斗的事例一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2、奋斗的事例二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
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4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参加霍金的学术报告会,当时霍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与人交流也很不方便,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刻苦钻研。
霍金大学时结识的朋友狄克斯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不息的奋斗精神。”
读书时,我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物质上的东西,自己的背景的确不能提供太多,我很早就懂得,没必要去攀比这些东西,也就不会产生自卑感。
3、奋斗事例三
高一时,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何江买了一本《乱世佳人》的英文版。最后整本书的空白页几乎写满了标注。老师经常以何江为例,讲“笨鸟先飞”的道理。
在哈佛这个地方,牛人辈出。何江才来的时候,不是很自信。但恰好也是这份不自信鼓励何江多去接触和了解,同时也发现何江有哪些特长,把何江的潜力挖掘出来。
何江始终坚信一个观点:可以通过读书把自己从一个原有的圈子带到另外一个圈子。人或许只有走出了原有的视野空间,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广大。
4、奋斗事例四
曾涌涛知道家中条件不易,所以学习十分刻苦努力,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他告诉金圣助学的记者说,虽然他和妹妹两人一路上以来都是磕磕碰碰,但他们从来不曾放弃,因为他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终会见彩虹。
终于曾涌涛迎来他的第一缕阳光,他不负众望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581的好成绩。
自从去年父亲去世以后,更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明白了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不负父亲的期望,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其他学子一样,曾涌涛早早的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埋头苦练,晚上他的书包里永远都是满的,在别人早早的上床睡觉时,他桌前的那盏灯永远都是亮的。
他知道自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高考是唯一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方法,因而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生活的艰苦没有压垮曾涌涛的斗志,漫长而艰辛的求学路也没有让他退缩,本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曾涌涛挑灯夜读决战高考,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自己这12年的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5、奋斗事例五
司马光不仅机智、勇敢、 诚实,而且学习认真刻苦。他6岁时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无论怎么 使劲背书也记不住。父亲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 要多动脑筋,把意思弄懂才行。
于是,司马光在读书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揣摩其中的含义,有时他在玩耍的过程中还惦记着先前读的书。司马光每读一本书,都要一遍一遍地读,仔细揣摩,直到把它全部弄懂为止。这样,他的学业进步得非常快。
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就能流利地背诵《左传》, 而且能理解其中的要旨。一次,大文豪范仲淹做客司马家。他听说司马光机智聪明,有意试探一下。他先让司马光背诵 《左传》中的《周郑交质》一文。此文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周、郑二国为了结好相互向对方送人质的历史典故,寓意颇深。
司马光当着范仲淹的面流利地背诵了全文,一字不差,范仲淹暗暗称奇。接着,司马光还评论该文说:“两国交往应以信义为本 ,如果信义不是发自内心的,即便交换了人质也没有用。如果双方都以信义为本,就是没有人质,两国的关系也不会被离间。”
范仲淹听完这番话。对司马光更是赞叹不已。
1.贝多芬的故事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2.华罗庚的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
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3.孙康的故事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
。
4.霍金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5.孔子的故事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
《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