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4],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1][2],有“万园之园”之称[3]。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
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13],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4],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3],最初是
康熙帝给皇四子
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5]。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道光年间又进行多次修缮和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