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礼仪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东方礼仪的特点:

1、在中国,礼仪等于礼节和仪式。礼仪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法和对鬼怪灵魂的信仰。人们认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

2、在交流观念方面是十分不同的。中国人十分热情好客,包括在人际关系上面。彼此了解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和其他问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3、中国文化不推崇炫耀个人荣誉。一般而言,中国人通常反对或蔑视那些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人。

4、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公正、遵循适度。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与和谐。

5、中国文化多以集体利益为重。他们的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主。他们提倡团结、合作和协调。

西方礼仪的特点:

1、在西方国家,“礼仪”这个词的意思是“远离草地”。

2、西方人对个人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总是为自己的成就和自己的喜悦而骄傲。

3、西方人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中心意识。一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在西方社会,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必须自己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4、在西方国家,人们被鼓励去探索,创新,做前人所不能做的优秀案例。

5、西方人珍视个人自由与独立。他们不愿意受任何限制。

扩展资料:

东西方礼仪差异: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东方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3、谦虚和自我肯定

东方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西方人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

4、劝告和建议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礼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4
  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孔子闻周礼三月不识肉味,礼记更是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西方礼仪历史较短,罗马时代的公共澡堂是男女共浴的,美国建国也不过才200来年。

  礼,在东方是刚性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并不注重于平级之间的交往,更作为一种由上而下的强制的行为规范,用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君以礼祭天,臣以礼祭君,子以礼祭父,条条款款,来不得半点马虎;西方礼仪是柔性的,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人可以直呼父母名字,更奇怪的是他们居然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礼,在东方是含蓄的,讲究中庸之道,比如我们送东西,会说“这点东西不值钱,希望您笑纳”,我们觉得这是谦虚,而西方人就会很奇怪,为什么不值钱的东西你要送给我呢?西方礼仪是直接的,比如中世纪骑士最大的荣耀是亲吻下公主的手背,如果被一个老学究看到,一定会大摇其头。

  礼,在东方是繁琐的,讲究细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礼,西方人看不懂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非要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同窗三年都捅不开那层纸;而礼在西方是简单的,教堂里,双方人到场了,开个公证会就组成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礼,在东方是庄重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守孝三年”,“七岁不同席”等等操守规定到徽县层层叠叠的贞洁牌坊,从天安门庄严而绕的红墙到老幼皆知的二十四孝,被尊为圣人府第的曲阜孔府更让西方人惊叹,为什么中国人守一个祖宗可以守两千多年?而西方礼仪就显得随便多了,没听说过西方人会守孝,白宫作为美国总统的办公场所,很大部分是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感恩节的时候小孩子们还可以和总统在里面的草地上玩玩游戏,这在中国人又是无法想像的。

  礼,在东方是断裂的,朝代换礼也换,所以,我们会觉得韩国人的服饰很大气,会觉得日本人很懂礼貌,其实都是唐朝的旧典,只是没有象恐龙一样彻底灭绝罢了,谁还知道周礼是什么?谁还能考证出来汉朝的民之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又是怎么回事?最能创造的民族也是最能破坏的民族;而西方礼仪是传承的,也许是因为年岁短的缘故吧,当古希腊最后一个学院被迫关闭之后,中世纪的漫漫长夜,然后文艺复兴又让人们在历史中发掘出自己年少时的活力与激情。

  正是由于关于礼仪,东西方有太多的差异,所以西方人觉得我们太含蓄,而我们觉得西方人不诚恳;西方人觉得我们嘴里说不的时候心里反而是说是,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往往太冲了,不懂得谦虚;西方人认为我们事事讲究人情,效率不高,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刻板、僵硬、不会变通;西方人觉得我们不懂得注意他人权利,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冷漠、无情、没有生气;等等等等。

  其实中西方的礼仪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老子有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对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讲求独立生活的完美想象,而西方的“LADY FIRST”和我们侠义小说所津津乐道的“惩强扶弱,济善救贫”完全一根所生,欧阳修所咏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从个人的角度阐述了林肯对于政府“民权、民有、民享”的构建基础,而圣经所宣扬的“爱你的邻居、朋友、兄弟姐妹”完全就是我们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式的区别类化并不与主题的单一相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礼仪文化所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如老子所言“己所不言勿施于人”。由此而看,东西方礼仪不过是一棵大树上分开的两个枝丫罢了。

  西方人从东方礼仪悠久的历史中,可以得到启发,发现与未来相通的启示,成长其实也意味着僵化,而西方短暂的发展史,正好保存了人类最直接的感情交流方式,如果梁山伯多一些罗密欧的勇敢,而朱丽叶多一些祝英台的耐性,恐怕这两出悲剧就会变成甜蜜的爱情故事了。

  东方人从西方柔性的礼仪规范中,可以得到借鉴,让长幼间、师生间更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拘束,多一些亲情,少一些摩擦,而近期愈演愈烈的巴黎骚乱,更让西方明白是时候让年轻人学习一下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西方人认为东方的太极图反映了世间的至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容,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阳,更不存在彻底的阴,而这同样也体现了东方人的中庸之道,不求绝对,只求平衡,不求最好,只求平和,“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东方人可以以西方人为师,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更轻松自在的选择,寻求本性,回归自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大排筵宴,而是两个人自由自在的,找一个喜欢的地方,过一个“honey moon”,而西方人如果想让某些值得纪念的日子,过的隆重的再隆重一些,不妨参考一东方的风格,法国大餐现在不是就开始借鉴满汉全席的套路了吗。

  西方的老人羡慕东方老人几世同堂的合家欢乐,而东方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一些独立自强,所以《成长的烦恼》《老友记》此类宣扬友情亲情的片子屡次刷新收视狂潮,而东方的家长们抢着送自己的孩子出洋深造,早经风霜。

  礼仪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吐故纳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三千年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那时候的胡就是我们现在的西方吧,岁月悠悠,沧桑巨变,现在谁还说得清哪些是胡,哪些是汉呢?也正是由于有些是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的,所以才得以传承到今天,也正是由于有些是符合了人类总体要求的,所以才得以走向世界。

  在网上找的 希望能帮到你

  =================
  耀耀知道 谁与争锋
  最佳我的~~~
  祝你生活愉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