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6-12
转摘: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要想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一般民俗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事实上是很难的。这里所说的民俗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各地各民族民俗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湖南:全国过端午,湖南最隆重,因为是屈原投于岳阳的汨罗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大部分湖南人都爱吃清水蒸的粽子,而不加别的馅儿或者作料。与次同时,汨罗江上的龙舟竞赛场面震撼。湖南夏天最常见的花是莲花,湘人爱莲,因为莲花是佛教世界里象征灵魂的洁净之地。辞世32年的毛主席仍是众多百姓心目中的神,保护神。毛主席的画像在民间仍随处可见。而每年9月9日,毛主席的忌日,通往韶山毛主席故居的的道路拥挤不堪。
山西: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祈富方式。山西民间的剪纸手艺被看作是中国最好的剪纸手艺。窗花是剪纸品种之一,内容题材以戏曲故事为主。过年时节,山西乡镇和农村的老百姓习惯在窗户上贴上自制或购买的窗花,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浙江:鲁迅《祝福》里描述了浙江绍兴除夕的祈福风俗画面:“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是放爆竹。”
福建: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意在“添丁”。福州一带出嫁的女儿如果还没有生男孩,娘家会在正月初给女儿送去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如果出嫁的女儿已经生男孩了,娘家也可以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漳浦等地还有元宵夜“穿灯脚”的习俗,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说吉利语,从祖祠的灯棚下走过,以告慰祖宗。
江苏:从苏南到苏北,古代养蚕的女子在大年初三有祀拜观音的习俗,并剪红色彩纸扎成小花来供奉观音菩萨。现在,这个习俗依然被农村养蚕女子诠释着。在常州,跳马灯作为一种集体祈福仪式,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广东:地道的广东人家的屋门下角,几乎都有一块贴墙供奉的土地财神小石碑;门口总有几个釉子桔子或者芒果,还有两三柱香。广东商人还会把财神爷请到祭桌上,要么放到挂墙的木架上。有些广东人还喜欢把邓小平的画像挂在屋子里,他是现实版的财神爷。餐桌上放一盘水仙花,沙发旁的落地瓶里插一株小桃树,阳台上则摆满了桔子树和菊花,接下来的时来运转是广东人的愿景。澄海市的农村里,每年的正月二十一、二十二两天,村里的青年男子都会参加 “抢神像”活动,抢得神像的男子被预示着当年吉星高照。潮汕人出门拜年都要带潮州柑去,因为柑比桔大,是大桔,谐音大吉。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每年都有祭奠圣人的重大仪式在曲阜举行,官方祭拜祈福国运昌盛,而民间祭拜祈福门第书香。潍纺国际风筝节已经举办多年,风筝上的图案多是蝙蝠、燕子、云彩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微山县红鸡蛋习俗很特别:在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以祈求子嗣。
辽宁:大连海边的渔民在出海之前,会在海神庙里张挂红布帆,他们想通过这个举动来表示对海的尊敬,以此祈祷每回出海作业都能平平归来。
湖北:相传农历九月初九是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42年后得道升天的日子,每年武当山道教设坛建醮,举行 “九月九大法会”,通往武当山金顶的百里神道上人流如织。祈福法会期间,还有武当功夫表演、拜龙头香、信物开光、撞吉祥钟、祈福转运等活动。在黄冈,每年大年初一,农民们都会煮糍粑吃,借糍粑的粘性,祈祷新的一年田埂牢固,收成饱满。武汉有一个更搞怪的习俗:正月初四新女婿要回岳家,而且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人们认为惟有如此,家庭才能和谐幸福。 广西:壮族人喜欢唱歌,但更愿意用舞蹈来祈福。有一种壮族舞蹈,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如今,这种壮族舞蹈被视为一种很嗨的祈福方式。
四川:在成都,许多人在大年初一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成都人吃汤圆或者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竹在四川的装饰绘画上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而竹子本身也是中国十大吉祥植物之一。
云南:云南民族多,祈福方式不胜枚举。彝族人在火把节上“举火烧天,祈求丰收”,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云南的地方戏种傩戏,那些古怪的长脸面具意义并不在于表演,而在于祈福驱邪,并表达敬重肃穆之意。
贵州:黔东南的苗寨里,每年农历二月二的“祭桥节”,在鞭炮声中,每户人家都要在自家的桥上杀鸡宰鸭举行祭祀仪式,以此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生于公元960年的海神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福建莆田湄州岛朝圣妈祖。原住居民高山族人会在八月十五的“丰年祭”举行庆祝活动祈福,围着祭台组成许多圈跳拉手舞。
澳门:澳门是个旅游博彩业城市,但置身澳门的人会觉得教堂比赌场更显眼。在一个西化程度比香港更高的中国城市里,许多澳门市民都成了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信徒。做礼拜,向神父告解,是澳门人最普遍的祈福方式之一。
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特点的外部特征。民俗犹如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地域性是民俗表现在空间上的某些特征的话,那么,变异性所强调的则主要是民俗呈现在时间上的某些特征。 不妨以中原男子发式的变化为例:清以前,中原男子全蓄发,他们簪发为髻,置于头上。清朝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廷颁发剃发令,令汉族男子依满俗剃光顶发,余发捋在脑后梳成辫子,违者立斩。但仅仅过了二百多年,旨在推翻满清统治的辛亥革命爆发,整个社会关注曾作为大清统治的辫子问题。于是围绕着剪与留辫,展开了一场激烈斗争。剪辫几乎成为保清下反清的界线。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汉族男子的辫子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分头、背头、平头等各式短发替代。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当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俗的影响要小得多,也缓慢得多。而影响民俗发生变异的社会环境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是民俗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民俗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因周边民族侵入中原而引发的民俗变异。这些新文化的到来在丰富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中原传统民俗的变异。如今天北京饮食,涮羊肉、烤全羊、烤乳猪、满汉全席,甚至包括白水羊头、各色面食小吃等,都与蒙古族、满族及回族饮食文化的渗透有关。 此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造成民俗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缔造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但是,历史上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俗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最初也话仅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但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到来,与之相关的精神文明也悄然传入,使许多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 史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齐国国王安德王去李妃娘家赴宴,李妃的母亲宋氏给了他两个石榴。安德王不知其意,便随手将它扔了。后来,太子的老师,见多识广的魏收告诉安德王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这石榴不可弃之”。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八世纪,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石榴预祝新人多子多孙的风俗。至唐宋,这一风俗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并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的前半期。 据考查,石榴原产安息(伊朗),故也叫“安石榴”。随着我国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包括石榴在内的西域果蔬也相继传入我国。据专家考证,安息的石榴信仰向西传入希腊,古希腊神话中,受安息习俗影响,天神宙斯的妻子赫拉右手执杖,左手拿石榴,主管男女情事与子孙繁衍;向南传入印度,佛经故事中有女神名诃梨第母,传说这位女神一生生有一千多个孩子,但她嗜食别人子女。释迦牟尼度化她,藏起她最心爱的儿子,使她懂得了失去爱子的痛苦,从此痛改前非,做了生育女神。她的形象便是左手抱小儿,右手拿石榴。可见,这一形象也接受了波斯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总是身穿石榴裙,怀抱石榴花盆,腰揣石榴果,实际上也是西域风俗的衍生物。从上述事例中可以使我们看到,由国际间文化交流而导致的域外文化传入,是造成本土民俗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自然环境变化也是造成民俗变异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所说的变化并不是指因某地自然环境发生突变而引发的民俗变异,而是指一群体因迁徙到一个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而引发的生活习俗上的变化。如作为发源于中国北方、喜居石室的苗族,在与黄帝逐鹿中原、败走云贵后,也不得不放弃北方生活方式而改居适应南方气候的干栏式民居。 民俗的变异性表现在移风易俗方面最为明显。通常情况下,民俗的变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无需人为干预。但如果某些民俗确已成为陋俗,民俗的变革则势在必行。在我国历史上,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民俗变革的事例很多。六朝时,太原地区寒食节禁火长达百日,期间官民人等不得热食,严重地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后来皇帝下令改禁火百日为禁火三日,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禁火百日的陋俗也由此得到有效的控制。又如在旧时代,中原汉族地区曾盛行近亲结婚,建国后,人民政府以法律形式明令禁止,使“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表亲联婚陋俗在政府的干预下取缔。 利用民俗事项所具有的变异性特征进行民俗改革,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比如赌博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一大陋俗,但政府在人们在赌博的基础上发行了彩票,化陋为良,既满足了人们赌博心理,同时间接地造福了社会,满足了社会对公益建设资金的需求。当然,移风易俗是有条件的,民俗变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民俗的演变的内在规律,不可一味强求。 前文说过,任何民俗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民俗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俗自身为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进行的自我演变,而另一种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外部干预。民俗的变化,通常是民俗自身演变的结果,这种变化虽然比较缓慢,但也相对稳定,不会因激变而引发大规模的波动。如端午赛龙舟原本起源于江南民间的“送厄”,后随时光流逝,后人渐渐抛却原来的目的,而将龙舟竞渡说成纪念屈原,至此,端午的文化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由民俗自身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不会对社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民俗的另一种变化,是以政府干预的形式出现的。如近年来一些大都市出台的禁止燃放鞭炮令,这是行政干预的表现。
湖南:全国过端午,湖南最隆重,因为是屈原投于岳阳的汨罗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大部分湖南人都爱吃清水蒸的粽子,而不加别的馅儿或者作料。与次同时,汨罗江上的龙舟竞赛场面震撼。湖南夏天最常见的花是莲花,湘人爱莲,因为莲花是佛教世界里象征灵魂的洁净之地。辞世32年的毛主席仍是众多百姓心目中的神,保护神。毛主席的画像在民间仍随处可见。而每年9月9日,毛主席的忌日,通往韶山毛主席故居的的道路拥挤不堪。
山西: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祈富方式。山西民间的剪纸手艺被看作是中国最好的剪纸手艺。窗花是剪纸品种之一,内容题材以戏曲故事为主。过年时节,山西乡镇和农村的老百姓习惯在窗户上贴上自制或购买的窗花,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浙江:鲁迅《祝福》里描述了浙江绍兴除夕的祈福风俗画面:“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是放爆竹。”
福建: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意在“添丁”。福州一带出嫁的女儿如果还没有生男孩,娘家会在正月初给女儿送去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如果出嫁的女儿已经生男孩了,娘家也可以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漳浦等地还有元宵夜“穿灯脚”的习俗,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说吉利语,从祖祠的灯棚下走过,以告慰祖宗。
江苏:从苏南到苏北,古代养蚕的女子在大年初三有祀拜观音的习俗,并剪红色彩纸扎成小花来供奉观音菩萨。现在,这个习俗依然被农村养蚕女子诠释着。在常州,跳马灯作为一种集体祈福仪式,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广东:地道的广东人家的屋门下角,几乎都有一块贴墙供奉的土地财神小石碑;门口总有几个釉子桔子或者芒果,还有两三柱香。广东商人还会把财神爷请到祭桌上,要么放到挂墙的木架上。有些广东人还喜欢把邓小平的画像挂在屋子里,他是现实版的财神爷。餐桌上放一盘水仙花,沙发旁的落地瓶里插一株小桃树,阳台上则摆满了桔子树和菊花,接下来的时来运转是广东人的愿景。澄海市的农村里,每年的正月二十一、二十二两天,村里的青年男子都会参加 “抢神像”活动,抢得神像的男子被预示着当年吉星高照。潮汕人出门拜年都要带潮州柑去,因为柑比桔大,是大桔,谐音大吉。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每年都有祭奠圣人的重大仪式在曲阜举行,官方祭拜祈福国运昌盛,而民间祭拜祈福门第书香。潍纺国际风筝节已经举办多年,风筝上的图案多是蝙蝠、燕子、云彩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微山县红鸡蛋习俗很特别:在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以祈求子嗣。
辽宁:大连海边的渔民在出海之前,会在海神庙里张挂红布帆,他们想通过这个举动来表示对海的尊敬,以此祈祷每回出海作业都能平平归来。
湖北:相传农历九月初九是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42年后得道升天的日子,每年武当山道教设坛建醮,举行 “九月九大法会”,通往武当山金顶的百里神道上人流如织。祈福法会期间,还有武当功夫表演、拜龙头香、信物开光、撞吉祥钟、祈福转运等活动。在黄冈,每年大年初一,农民们都会煮糍粑吃,借糍粑的粘性,祈祷新的一年田埂牢固,收成饱满。武汉有一个更搞怪的习俗:正月初四新女婿要回岳家,而且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人们认为惟有如此,家庭才能和谐幸福。
2008-1-18 16:37 回复 真如书屋如如 158位粉丝 2楼 广西:壮族人喜欢唱歌,但更愿意用舞蹈来祈福。有一种壮族舞蹈,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如今,这种壮族舞蹈被视为一种很嗨的祈福方式。
四川:在成都,许多人在大年初一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成都人吃汤圆或者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竹在四川的装饰绘画上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而竹子本身也是中国十大吉祥植物之一。
云南:云南民族多,祈福方式不胜枚举。彝族人在火把节上“举火烧天,祈求丰收”,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云南的地方戏种傩戏,那些古怪的长脸面具意义并不在于表演,而在于祈福驱邪,并表达敬重肃穆之意。
贵州:黔东南的苗寨里,每年农历二月二的“祭桥节”,在鞭炮声中,每户人家都要在自家的桥上杀鸡宰鸭举行祭祀仪式,以此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生于公元960年的海神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福建莆田湄州岛朝圣妈祖。原住居民高山族人会在八月十五的“丰年祭”举行庆祝活动祈福,围着祭台组成许多圈跳拉手舞。
澳门:澳门是个旅游博彩业城市,但置身澳门的人会觉得教堂比赌场更显眼。在一个西化程度比香港更高的中国城市里,许多澳门市民都成了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信徒。做礼拜,向神父告解,是澳门人最普遍的祈福方式之一。
2008-1-18 16:44 回复 真如书屋如如 158位粉丝 3楼 重庆:守岁在重庆是一种非常普及的过年风俗,如今人到中年的重庆人都会记得,小时侯吃完团圆饭后会被长辈催促老老实实小睡一觉,因为到了晚上守岁才会不打瞌睡。在重庆市云阳县的山麓上,有一座zhangfei庙。祭客络绎不绝,外地人怀着敬仰去看望,而本地人则通过祭拜zhangfei来祈祷他能保一方水土的平安。
2008-1-18 16:57 回复 真如书屋如如 158位粉丝 4楼 北京:正月初八称为“顺星”。据说一个人每年的运道如何,完全操在个人值年星宿的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正是诸星下界的日子,所以老北京人会在这天到庙里烧香祭星,以求获得星宿的垂佑。至于如今已经流遍全国的冰糖糖葫芦,也是发源于北京城,它的寓意简单明了,就是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
2008-1-18 16:58 回复 真如书屋如如 158位粉丝 5楼 陕西:在陈凯歌的《黄土地》里,一群农民赤裸上身头戴叶帽集体跪拜求雨的情景感染了无数人。而陕西最热闹的民俗活动是放社,人和牲畜担当表演者。他们被人们乔装打扮,扮演着各类角色在台上表演或者在街道上youxig。有人甚至把自己打扮得血肉模糊让人触目惊心,目的就是以恶治恶,驱除邪气,迎接福分的降临。
2008-1-18 17:00 回复 真如书屋如如 158位粉丝 6楼 内蒙古:敖包是人工堆积的石碓,在小丘陵上作为道路标志。蒙古族人习惯祭祀敖包。参加祭祀仪式的人要围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并将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人们庆祝丰收,载歌载舞,被看作草原上快乐感最强烈的祈福仪式。
2008-1-18 17:00 回复 缘梦ly 66位粉丝 7楼香港:香港黑帮片里少不了关二哥的镜头,云长以其忠义的化身,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祭拜的对象。陶瓷做的关公在香港的小商铺里很容易看到,几盏烛火把关公映得更红。一个仅靠“义”字就能流传千古的人,成了正义的化身。小商户们祈祷关二爷能保护自己生意兴隆,而各色帮派们则祈祷关二爷能团结组织稳定队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