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答过程:阅读下面这篇古文(节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僚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本文作于苏轼被贬徐州知府期间。   “东坡为文,随物赋形,惟意所到,无复滞碍。”古人之说极有见地。请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观点出发,赏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个回答  2013-06-23
  这段文字,叙人记亭,描景写鹤,又议鹤说酒,歌鹤赞人,头绪纷繁,但却散而不乱。文字以鹤、隐者、感慨三层布局,通过写鹤来写隐者,又通过隐者来寄托感慨。首先从 “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再从“饮酒于斯亭”牵引出隐者,最后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的感慨。议鹤说酒,以酒衬鹤,对比推理“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在这反反复复、曲折迂回的叙议中,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闲放情怀渐次显豁。可见,这段文字看似散漫,实则“心仪隐逸”的“气脉”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行文特点。(意对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