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是梵行、离欲是梵行、独处是梵行、一心念佛是梵行、有觉有观是梵行、平等心是梵行
——————《华严经》
【持戒】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夫“ 戒” 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 也。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当知“ 摄心”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 摄心” 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持戒从十善开始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中庸” 。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 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离欲】
人要到“无欲”则刚,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历史上有些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请他出来做官,他不干;任何权势拉拢他,理都不理。但是中国政治上有一个传统的手法,只要在人上者,肯“礼贤下士”,管你什么人,都要吃瘪、投降。有人认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来,奈天下苍生何?这时候你想想,觉得还不错,不妨出来试一试。功名富贵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怕“礼贤下士”。只要以礼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来入彀中。不过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仅是这样乱用,礼也是一把刀,有时要把自己杀掉的,这要特别注意!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做顶天立地的人。
【独处】
让自己每天尽量有一、两个小时完全独处。如同吉美林巴所说,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维持独处,而且除了修持佛法之外,什么也不做。佛言:独处是圣财。你供养整个世界,也积聚不了足够的独处修行机会。他还说,只有在独处中,我们才能看到轮回的过患与涅盘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心底祈祷,愿自己有一天能遇上如此的机会。
另外一个维持独处很好的理由是,要遇见没有偏见、能尊崇佛法而不心怀嫉妒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如果我们还是很难创造独自生活的机会与助缘的话,至少试着让自己的心远离迷惑。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说,在所有独处的经验中,将心与迷惑分离是最殊胜的闭关、最殊胜的孤独、最殊胜的僻静处所。因此,当你置身于人群,例如一声聚会或足球赛时,试着做做看,让自己有一小段时间不融入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中。
【一心念佛】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当必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定登上品。但办肯心,决定成就。然世人念佛者多,证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单提。故致心与佛难得相应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决无不得之理。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平等心】
你首先要有平等心,对待任何一个众生你要有平等的心,你去利益一个众生,你就利益到了所有的众生,因为你是平等心利益的。如果你是分别心,你对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赶快成佛,师父加持一下,赶快给他消业,让他出家成佛”,你对其他的人没有这个想法,那个就不行,那是有情执在里面的。如果任何一个众生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是同样的想法,都是希望他能够成就——当然啦,师父也经常讲,这个愿心是相同的,但是你教导利他的时候,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善巧方便不一样。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你不能说同样的话,但你心里面的愿力是一样的。就像你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你跟他说不同的话,是不是啊?不同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你说的话都不一样,那并不是我们有分别心,不是我们没有平等心,也并不是我们慈悲心不够。
一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