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07
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第2个回答  2011-10-23
一、夏商创立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A.建立:约公元前① 年,禹建立夏朝。
B.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C.政治特点:中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制
A.形成:禹建立夏朝,他年老时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承人。但是禹死后,其子② 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王位世袭制形成。
B.影响:
a.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③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b.原始社会后期的④ 制被⑤ 制取代。
C.演变: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原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⑥ 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⑦ 色彩。
3.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表现:商朝(1)在中央:设⑧ 等,掌管政务。(2)在地方:封侯、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⑨ 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①2070②启 ③传子 ④禅让⑤王位世袭⑥占卜 ⑦神秘⑧相、卿士⑨方国
二、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1.周朝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①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特点及地位: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含义:分封制是② 的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3)实行:
A.创立:③ 开始实行分封制。
B.发展:武王死后,其幼子周成王继位,由武王的弟弟④——代理政事,他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C.特点: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4)内容:
A.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⑤ 分别授予⑥ 、 和
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B.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⑦ 。
C.分封次序:周王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就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杞、许、陈、吴、楚。
(6)影响、作用: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⑧ 诸侯⑨ __士”。
B.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C.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7)分封制的破坏:
A.原因:
a.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b.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周王权日益衰弱;
B。结果:到⑩ 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①1046②西周分封诸侯③周武王④周公且⑤土地和人民⑥王族;功臣;古代帝王⑦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⑧天子⑨卿大夫⑩西周
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①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② 之间在③ 、
和 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含义:宗法制是用④ 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继承关系
A。周王称为⑤ ,王位由⑥ 继承,为大宗; 其他儿子分封为⑦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B.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⑧ ;⑨ 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C.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次类推。从属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⑩
(5)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①分封制 ②贵族 ③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④父系血缘关系⑤天子⑥嫡长子⑦诸侯⑧卿大夫⑨卿大夫⑩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分期及其政治特征
(1)西周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① 年,西方少数民族来犯,② 被杀。西周灭亡。
(2)东周开始:③ 年,④ 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A.历史分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分为
a.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b.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B.春秋战国的政治特征
a.春秋时期:
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总之,春秋时期,周王权衰落,诸侯强大,宗法制、分封制破坏,争霸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瓦解。
b.战国时期:
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
一些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相改革变法;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总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各国争相变法,兼并战争频繁.封建制度确立下来。
2.秦朝的统一和建立
(1)历史条件:
A.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战乱后,渴望统一;
B.秦国经过⑤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⑥ 六国。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⑦ 。
①公元前771②周幽王③公元前770 ④周平王 ⑤商鞅变法⑥韩、赵、魏、楚、燕、齐⑦咸阳
二、至离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
(1)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① ”,定做自己的尊号,自称“② ”。从此,“③ ”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始皇统治时期
a.全国的④ 、 、 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b.⑤ 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军队的调动也由皇帝控制,以皇帝发的⑥ 为号令。
(3)重要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
A. ⑦ 一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B.⑧ 一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①皇帝②始皇帝③皇帝④政治;经济;军事⑤中央和地方⑥虎符⑦皇位世袭⑧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① 。
(1)设置及职能: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② 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
三公③ 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④ 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⑤, 百官;⑥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诸卿)——⑦ 之下设置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作用:
A.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⑧ 、 和 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B.对军政大权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①三公九卿制 ②皇权③丞相 ④御史大夫 ⑤监察 ⑥太尉 ⑦丞相⑧地位;职责;权利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郡县制初步形成。
2.全面推行:
(1)背景:
A.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
B.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C.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① 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设置:秦始皇把全国分为②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3.与郡县制相适应的地方官僚机构及其职能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1)称谓与职能:
A.郡的最高行政长官——③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④ 汇报工作。
B.县的长官——⑤ :治理民众,管理⑥ 、司法、狱讼和兵役。
(2)任免方式: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⑦ 直接任免。
4.作用: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⑧ 直接有效的控制;
(2)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⑨ 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①李斯 ②36 ③郡守 ④丞相 ⑤县令或县长 ⑥财政 ⑦皇帝⑧地方政权⑨垂直
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从汉至元期间,① 与 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
(1)王国问题的由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② 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王国问题的解决
A.汉景帝的集权措施一一“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a.原因: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b.措施:
汉景帝采纳谋臣③ 建议,着手“削藩”。
公元前154年,以④ 为首的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⑤ ”。
景帝杀掉晁错,但刘濞仍不退兵,景帝又派兵平定叛乱。
B.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颁布“⑥ ”
a.、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⑦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b.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①中央集权;地方分权②郡县、封国③晁错④吴王刘濞⑤七国之乱⑥推恩令⑦推恩令
2.唐朝——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1)藩镇的出现:
A.设置: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①
B.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② ,经济上③ ,军事上④ 。
C.影响:地方藩镇往往成为⑤ 势力。
(9)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A.军事上:收精兵。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⑥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⑦ 。
B.行政上:削实权。由中央派⑧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又设⑨ 负责监督。
C.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⑩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节度使 ②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③控制着财权 ④拥有强悍的武力 ⑤割据 ⑥中央 ⑦中央禁军③文官⑨通判 ⑩藩镇割据
4.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A•除① 、 、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C.行省之下,分设② 、 、 、 ,边远民族地区设③ 进行管理;
D.行省拥有④ 、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⑤ 的节制。
(2)意义:
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⑥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⑦ 的开端。
①河北;山西;山东②路;府;州;县③宣慰司④经济;军事⑤中央⑥中央集权⑦省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西汉):汉武帝加强皇权
(1)背景、原因:汉初,丞相集① 、 、 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的措施:
A.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B.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② 、 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③ ,继而又有④ 、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1)确立和完善:
A.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掌⑤ 、 和 ;
B.三省的长官都是⑥ ,相权分散;
C.在⑦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这样,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意义:
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⑧ ,保证了⑨ 的独尊;
B.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①决策;司法;行政⑦尚书令;侍中③尚书省④中书省;门下省⑤决策;审议;执行⑥宰相⑦尚书省⑧相权⑨皇权
4.宋朝(北宋):皇权的加强 (1)措施;宋初,设立①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② 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③ 、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宰相权势扩大,皇权削弱
(1)元朝设④ ,替代前代的三省。⑤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⑥ 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⑦ 职权。
(2)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①中书门下②宰相③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④中书省⑤中书省⑥行政⑦宰相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概述: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1)目的: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2)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① 制
A.含义:是一种② 的制度。
B.内容: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③ 、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④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是一种⑤ 的制度。 九品,指⑥ 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⑦ ,由世家大族担任。
(2)局限:朝廷甏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⑧ 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衰落:随着⑨ 的衰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①察举②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 ③孝;廉 ④孝廉 ⑤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⑥划分人才优劣 ⑦评定人才等级⑧门第⑨世家大族
3.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创立:
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① 的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② 科,科举制形成。
(2)继承并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意义:
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③ 、 与 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④ 的手里集中到⑤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分科考试②进士③读书;考试;做官④世家大族⑤中央政府
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原因:
A.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① ,由左右丞相统辖② ,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B.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一开始就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C.明初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恣意妄为•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2)目的: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3)措施:
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③ ;
B.裁撤④ 和 ,以⑤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4)影响: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⑥ 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①中书省②六部③胡惟庸 ④中书省;丞相⑤六部⑥宰相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事。
(2)目的:为了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3)过程:
A.明太祖时,设置①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繁多政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主持。
B.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② ”由此出现。
C.明宣宗至明英宗时,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③ ,主持阁务的④更是权压众臣。
D.明神宗时,⑤ 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特点:
A.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⑥ 机构;性质
B.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
C.阁臣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5)评价: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①殿阁大学士 ②内阁 ③票拟权 ④首辅 ⑤张居正 ⑥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限
(1)权力与地位: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① ,置② 。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③ 定夺。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2)影响:皇杖受到很大限制。
2.南书房的设置——皇帝集权
(1)目的:为了扩大皇权
(2)设置: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⑤ ,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⑥ 、 与——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军机处的设置——皇权空前强化
(1)始设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2)设置:⑦ 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3)性质演变:初设时:为暂设军务机构一发展:为常设政务机构。
(4)特点:
A.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简陋;
B.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
C.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⑧ 一人裁决;
D.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5)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①内阁 ②六部③议政王大臣会议④议政王大臣会议 ⑤南书房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⑦雍正帝⑧皇帝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原因——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环境特点
A.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① 半岛,东临② ,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优越。
B.希腊半岛没有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希腊文明摇篮——城邦
A.城邦的出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B.城邦的特点 a.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③ 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b.基本特征:④ 和 。
2.历史传统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历史传统
A.公民的形成
a.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⑤ 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b.城邦就是具有⑥ 的公民团体。
B.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
a.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的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
b.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2)影响:⑦ 的产生和⑧ 的增强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①巴尔干②爱琴海③城市④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⑤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⑥共同血缘和地域⑦公民 ⑧民主意识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很多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过程:
A.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b:内容
根据① 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③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④ 法庭;废除⑤ 等。
c.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⑥ 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a.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b.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⑦ 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⑧ 委员会;继续扩大⑨ 的权利等。
c.意义: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⑩ 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财产②公民大会③四百人议事会④公民陪审 ⑤债奴制 ⑥公民 ⑦五百人⑧十将军⑨公民大会⑩旧氏族贵族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①
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主要表现:
A.成年男性公民的权利:所有② 公民可以担任几乎…‘切官职,也都可以参加③ ,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B.权力机构的职能: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C.法制建设:④ 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D.伯利克里的奖励措施: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⑤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⑥ ”。
①伯利克里②成年男性③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⑤工资⑥观剧津贴
(3)评价:
A.意义:
a.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① 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b.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② 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B.局限:
a.雅典民主的范围: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③ ,对④ 、 、 则毫无民主可言;
b.雅典民主的实质;雅典民主是⑤ 的产物,是一种“⑥ ”政治制度。
①政治②精神文化③男性公民④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⑤小国寡民⑥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
3.希腊民主的湮没
(1)原因:
A.雅典民主是① 的产物;
B.过于泛滥的② 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c.狭隘的③ 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D..北部马其顿王国的崛起与强盛。
(2)湮没:④ 后半期,日渐衰微的希腊被北部崛起的⑤ 王国所灭,辉煌一时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从此湮没。
①小国寡民②直接民主 ③城邦 ④公元前4世纪⑤马其顿易错易混点提示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民主”就是专政、专制、集中的对称;民主政治就是统治阶级中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
3.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的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