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作文,300字。

是来历,不要写自己和看灯之类的
不要抄,我看过很多了,都不行,是作文或者日记,不要百科上的一抄就发上来,把头和结尾写上啊,各位大哥大姐,帮帮我,过几天就要交作业啦
: 尛氵吥乖 你什么意思,不知道就别来这放P

第1个回答  2011-02-20
元 宵 节 日 记
盼星星,盼月亮。盼过了365天,终于盼到了春节,而春节之中最后的一个有过年气氛的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全家一起来到了向阳渔港吃饭,等大家到齐后,我便站起来用准备好的祝福词开始祝福大家:“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365天天天开心,8760小时时时平安,525600分分分精彩,3153600秒秒秒幸福。”说完后,大家都说我讲的好,我的心里美滋滋的。饱饱地吃过了团圆饭,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夫子庙观灯,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抬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灯,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灯笼,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逛完灯会我们又来到放爆竹的地方,哈哈,那里已经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五彩的礼花在天空绽放,鞭炮的噼啪声响彻云霄,我也迫不及待地点燃了一只烟花,看着那绚丽的火花飞向天空,兴奋极了,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亲手将那一只只代表着吉祥、如意、喜庆的礼花放上了天空,那噼啪声震耳欲聋,但每个人都愿意听见,因为它代表着吉祥、喜庆,代表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幸福。
放完烟花爆竹我又要赶着回去看元宵节晚会,肯定又是一台精彩的演出,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第2个回答  2011-02-14
(一)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溕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蓬,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的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焕然一新。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二)
我的妈妈

我的的妈妈今年三十四岁了,看起来还不老。瓜子脸上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个子,身材不胖也不瘦。
妈妈很爱我更重视我的学习。前段时间盖伦英语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个全国英语比赛,希望我们能积极参加,展示一下自己。我报名参加了英语歌曲比赛。大那以后,妈妈开始上网找歌曲,锁定歌曲后妈妈先自己学唱,每天哼哼呀呀的,唱会了以后开始教我。妈妈给我选的歌曲是《挥着翅膀的女孩》的英文版。那时候又正处在期末复习阶段,马上要考试了,妈妈在不耽误我复习的情况下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帮我练习唱歌,纠正我的发音。工夫不付有心人,我顺利地通过了体育场分校的初赛,锦州市的复赛,进入了辽中赛区的决赛,如果辽中赛区能够取上就能进入全国总决赛了,那是我盼望以久的。
妈妈非常孝敬父母。有一次,奶奶生病了,轻微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这可把妈妈急坏了,她每天在医院护理奶奶,给她洗脸、帮助她练习走路,忙里忙外的。奶奶出院以后回到家,妈妈又承担起家务,洗衣服、做饭、拖地……每到年节的时候妈妈都不会忘记给爷爷奶奶买些礼物。我要以妈妈为榜样,也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每到夏天,妈妈总说自己很胖,每天只吃两顿饭,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她想减肥,穿时尚的衣服,让自己变得更漂亮。
这就是我的妈妈,有的时候温柔,有的时候严厉,有的时候可爱,我爱我的漂亮妈妈!

窗 外 的 世 界
窗,一个多么引以为常的事物。而有人,只用它来透气。试问,有谁曾认认真真地思考过它的奇妙?
一扇小小的窗,当你向远处看时,可能是白茫茫一片,可能是高楼大厦,可能是万紫千红的花园,可能是绿油油的草地,可能是汪洋大海,可能是田园人家,可能是一群飞向蓝天的鸽子,可能是大雨过后,闪在天边的彩虹......
一扇小小的窗,当你向进处看时,可能是对面的居民楼,可能是小溪流水,可能是绿树成荫,可能是一座古老又略带一丝韵味的木桥,可能是正在玩耍的孩子,可能是正在聊天的老人,可能是正冲你打招呼邻居,可能是人来人往的大街......
一扇小小的窗,能看到真与假,能看到善与恶,能看到美与丑......
我经常坐在窗边,看外面的世界,有人说,我是一只井底之蛙,在坐井观天,而我却认为,从哪一扇还没有井口大小的窗中,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蜻蜓,300字作文

蜻蜓的头圆圆的,上面长着两个又大又圆又黑又亮的眼睛,美丽极了,胸部长着两对翅,翅是透明的浅黄色,

今天,我从客厅的窗户向外看,发现外面有许多蜻蜓,有几只停在我眼前的电线上。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仔细的看过蜻蜓呢,原来蜻蜓竟这么美丽!它身体一节一节的,像竹子圆圆的,很漂亮。
妈妈告诉我,蜻蜓是节肢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于是我仔细观察起一只蜻蜓:蜻蜓的头圆圆的,上面长着两个又大又圆又黑又亮的眼睛,美丽极了,胸部长着两对翅,翅是透明的浅黄色,上面的一对是从窄到宽较长,下面的一对是从宽到窄较短;在胸部还长着三对足,细细的,也分着节;它的腹部细长,背面橘黄色,腹面黑色,你看,它像一架小飞机,正用那细细的足站在电线上呢!
看着那一只只飞翔着的或停在电线上的蜻蜓,我入迷了。突然,不知为什么,它们成群结队的飞走了。

亲爱的爸爸

他长着国字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梁,魁梧的身材,帅极了。他就是我的好爸爸。
爸爸有那魁梧的身材是因为他每天都运动,而游泳和打篮球是他的爱好,几乎每天下午爸爸都要打篮球。记得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怀着兴奋和喜悦跑到篮球场和爸爸打篮球,只见爸爸左右手都能带球,有时篮球还在他的脚边胯下穿过,而且每次投篮都能入篮,令我刮目相看。我很累了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篮球场。每年夏天,爸爸一有空就带我去游泳。爸爸手把手的教我游泳的每一个动作,爸爸在水里像鱼儿上下窜动,还能游各种各样的泳姿,我相信经过我的刻苦练习,我也能够达到爸爸的水平。
爸爸每天晚上都很细心地辅导我的功课。我每次作业都会全对,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有爸爸的一份功劳。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会专心致志,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心里乐滋滋的,因为我曾记着爸爸的一句话:有付出才有收获。爸爸在家里也表扬过我。
我的爸爸非常关心我,我永远都忘不了爸爸送给我的那一句话。长大后我会报答爸爸对我的关爱

阳台,小学生300字作文

早上,我背着书包,站在熟悉的院子里,习惯的转过身,去仰望阳台。今天的阳台上,空空如也,少了一丝微笑,少了一缕慈爱 的目光。哦,今天妈妈病了。
小时候,妈妈早上去上班,我就急急忙忙的拿着小凳子,跑到阳台,踩着小凳子,踮着脚,看着妈妈离去的身影,不由的叫起:“妈妈再见!妈妈早点回来!”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我看了很久很久……妈妈快下班了,我又拿着小凳子到阳台上,向妈妈回家的方向张望。我远远看见妈妈回来了,我欢呼,雀跃,拍着小手,叫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我冲到门口,急忙忙的去开门,一蹦一跳的跑下楼,去迎接妈妈。妈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
岁月如梭,我慢慢的长大,背上了书包。阳台上的人换成了妈妈,每天她静静的站在阳台上,目送我上学的步伐。她的微笑久久的挂在脸庞,她的目光紧紧的盯着我的背影。在她慈祥的目光里,我读懂了她对我的爱,也读懂了她对我的期望,她期望我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每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每当我想偷懒玩耍时,妈妈的目光给我增添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今天,妈妈病了,阳台上没了熟悉的身影,我还是习惯的回过头仰望,对阳台挥挥手,心里默默的想着:妈妈再见,妈妈祝您的病早点好,我想早点在阳台上见到您的微笑,早点见到妈妈熟悉的身影。
小小的阳台充满了爱,充满了关怀,小小的阳台讲着我和妈妈的故事

(三)
新年来了!”“新年来了!”。新年娃娃来到了人间,为人们献上最衷心的祝福。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快乐!过上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
看,那蔚蓝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成火红火红的了,红彤彤的弥漫着喜气洋洋的味道,人们看着真是乐呵啊!那沥青小道在这个时候也仿佛变成了一条华丽的地毯,地毯的两旁开着鲜花,走在上面真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个天堂!人们也纷纷在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一排排整整齐齐,红红火火,美丽极了!
听,远处传来了“新年歌”,人们听着好象陶醉了似的,不是陶醉在这歌声里,而是陶醉在了这人间仙境里啊!火红的天空,五彩的大地,喜气的灯笼,悦耳的“新年歌”,真是一派好风景啊!
人们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他们走家串户,互相祝福,好不喜庆。

(四)
包水饺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去曹老师家包饺子。

我们先和面,个个手上粘满了面,真有趣!你脸上抹抹,我脸上抹抹,弄得像个小花猫似的!不过还算成功,才加了一次面就和好了。

接下来是拌馅。我们先得把菜剁碎,我们吃的是白 菜、木耳、猪肉馅的。“咚咚咚、咚咚咚…..” 我们仔细地剁着,直到剁得很细很细,才把它们放到盆子里,搅拌均匀后,就大功告成了。

我们又开始擀皮。虽然擀皮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难了!我们横着擀几下,竖着擀几下,一个不算美观的皮就擀成了。就这样我们擀了好多个,就开始包饺子了。

包饺子才好玩呢!我们一开始包得还算像样,可是后来奇形怪状的饺子一个个诞生了!有太阳形的,有球形的,还有人头形的……. 我们不觉笑了起来,各自嘲笑对方饺子的丑貌。

下饺子开始了,看着热气腾腾的锅,我们兴奋起来,一个接一个得把饺子放到锅里,直到锅里的饺子很挤了才停止。

终于一锅香喷喷的饺子熟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好香!好香!我们一个还没吃完就接着吃另一个。我们边吃边聊,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饭后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饱饱的,像个大皮球。

今天过得真快乐!真感谢曹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我家的小花园

我家有个“小花园”, 虽然不大,但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

我家的“小花园”里即养花又有蔬菜,有几十个品种。如文竹、仙人掌、令箭、芦荟、茉莉花等很多我叫不上名的花,蔬菜类,有我养的小白菜、芹菜、蒜苗等。“小花园”里可真美,白菜花金灿灿的,猛地一看,向一个个黄橙橙的蛋黄,下面的叶子一层一层,像是满身穿着铠甲的护花使者。仙人掌每天都挺着个大肚子,浑身长满了尖尖的刺,很神气,天生的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我从来都不敢动它。它的上面又长了个小仙人球,妹妹常叫它头小身子大,我觉得它的却很有意思。 还有一种小花,可就不同了,它是一种不知名的小野花。粗大的花托,黄黄的花蕊,花瓣由淡粉渐变为深粉色,用姥姥的话来说“真讨人喜欢!”它也是姥姥的最爱,因为是姥姥从遥远的老家把花种拿来的,但我和妹妹总是经不住它美丽的花瓣的诱惑,趁姥姥不注意就去掰上几片花瓣玩。姥姥知道了不免要心疼上半天。

这就是我家的“小花园”,其实它就在我家的阳台上,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我的小花园!
(五)

一件小事

有一天,我在做作业时又遇到了难题,我感到很烦,这可怎么办呀?要不随便写一个答案算了?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后面的答案,我心里窃喜,“有答案就不用动脑筋了!”我悄悄的翻开了答案,把不会做的题都做上了,没过多长时间,我的作业就完成了。

可是,我抄答案这一幕,正巧被妈妈看见了。妈妈若无其事地走过来检查我的作业。问了我几道难题,顿时我的额头渗出了汗珠,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妈妈冷冷地说:“是抄的答案,对吧?!我都看见了你不用再说了!”我心慌极了,说话也变得支支吾吾。我妈妈开始发表她的长篇大论了,“…..抄答案倒是简单,可那有什么用呢?你现在还是不会,而且还养成了一遇到问题就退缩、不爱动脑精的坏习惯…..”妈妈的语气中带着愤怒,有怨恨也带有几分失望。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妈妈这么生气,此时此刻,我感到有些害怕,也非常懊悔。我的心好像被一根锋利的钢针狠狠地扎着,一种无名的隐痛冲撞着我的心扉,泪水不知不觉从眼眶中滚落下来。后来我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解决了那几道难题。

自从那一次以后,我改掉了投机取巧的坏习惯。
第3个回答  2011-02-17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为其下凡的捣灵药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编辑本段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编辑本段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对不起,多了
第4个回答  2011-02-16
想不到从春节到元宵节,新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词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月、黄昏、花市,这些都是爱情的关键词。春天也快要来了,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窗户上没有积水了。在秋冬两个季节,我家的窗户上都有积水。原因是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今天这种情况可见室内外的温度都差不多。根据温度计测量所得,室内温度12℃,室外应该也差不多。天气预报说今天杭州最高温度13℃(实际上有17℃~18℃)。

下午我去了河坊街,人还是和往常一样的多,好像我们水头镇的十一月初六,杭州毕竟是大城市,人来人往每日如此。在河坊街的一家工艺品商店里面,我遇到了一位漂亮的女孩,她不是顾客,而是这家店的销售者,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老板的助理,因为有个男子坐着正在销售工艺品,她站在这个男子的旁边也在帮忙销售,可能是老板的夫人吧。

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她很漂亮。虽然她的妆扮和其他女孩没什么两样。扎着女孩们很普及的马尾辫,上身穿着一件颜色属于红色系的衣服,裤子是牛仔裤,颜色属于蓝色系,现在的女孩子似乎很流行穿牛仔裤。脚上是高跟靴子。我在店里面看了看,她和那个男子有更重要的顾客,所以没有来理睬我,但肯定知道我的进入。我没有买什么,而那个顾客则在和他们做着一笔可以赚大钱的生意,其实就是把人的名字写成一首诗。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生意,不过我什么都没买,相比之下,人都会去有利可图之处。

看过了这家店,这个女孩很让我难忘。不过看归看,所谓非我之物,丝毫末取,只是看看而已。然后呢,我穿过人群来到了花鸟市场,看了一些花卉、艺术品、宠物,又逛到了西湖边,看见湖面上有一群的鸬鹚。不过距离远,看不清楚,不过我还是用相机把这群鸬鹚拍摄了下来,刚才看了一下照片,还算是蛮清晰的,我把照片放在我的空间相册里面了。在河坊街还看到了有人在做牛角制品,比如牛角梳之类的,现成的牛角现场制作。以前我以为牛角是实心的,今天一看,原来牛角是空心的。难怪古代有牛角号、牛角杯之类的用具
第5个回答  2011-02-14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kjhjhkj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