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8
一、微信的功能及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其注册用户数目已超过3亿,其中海外用户数量已达到7000万,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但是,目前国内对微信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腾讯微信官方网页对微信的描述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最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
微信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插件功能两种,其中基本功能包括聊天、添加好友及实时对讲功能。插件功能包括QQ邮箱提醒、私信助手、QQ离线助手、通讯录安全助手、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语音记事本、腾讯新闻、查看QQ好友、群发助手、朋友圈、视频聊天、微博阅读及流量统计等功能。最新的微信5.0版本还增加了游戏中心、语音输入、银行卡支付、我的收藏及表情商店等功能。
微信的功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免费通讯
“免费”是微信吸引使用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国内手机通讯市场长期被几家巨头公司垄断,不合理的收费模式及高昂的通讯费用一直以来为国内手机用户所诟病。微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下手机用户的需要。智能手机用户通过微信仅需少量流量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语音聊天,同时还支持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微信克服了长途、漫游的障碍,跨过了通信运营商,使运营商沦为OTT(Over The Top)业务的管道,其近乎免费的通讯服务对传统的手机通讯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弹性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Elastic Network)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的color公司推出的color应用。与现有的基于强关系(人人网等)和公众关系(新浪微博等)的SNS不一样,弹性社交主要体现在社交关系的变化和不确定上,它打破了传统处于稳固状态下的社交方式,使人们可以基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及相同的兴趣话题来进行社交。弹性社交是社交网络和移动设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移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微信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对弹性社交也进行了很好的开发,微信中的“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及二维码的“扫一扫”等功能都可以用来建立弹性社交网络,通过这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随时与周边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网络,而这个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点(用户)都会随着位置的移动而发生变更。这种弹性社交网络,使微信用户的社交变得更加即时、便利、广泛和活跃。
(三)LBS与O2O
通过加入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技术,微信使移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2O)的生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微信中使用了LBS技术的功能主要有“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及“漂流瓶”等,通过这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移动互联网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进行交友、工作、消费等。例如,通过“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向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其他用户发出交友、寻求帮助等信息。商家则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发布各种促销信息,吸引周围的人来进行消费。
二、微信人际传播的特征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微信人际传播就属于间接传播。同时,由于微信人际传播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微信人际传播也属于网络人际传播的一种,其特征如下:
(一)传播主体:强关系与真实性,强调平等互动
微信与其他社交或即时通讯应用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微信用户之间关系的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微信的传播主体更加精确。微信用户的交流对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来自于手机通讯录,这部分人是微信用户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属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网络;第二部分则是陌生人,这部分属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第三部分则来自于QQ好友,这部分好友当中有一部分属于强关系网络,有一部分则属于弱关系网络,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忽强忽弱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弹性关系”。而在这三种关系网络中,强关系占主要部分。正是微信的这种特点,将人们原来只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从而使人们沟通的方式更加的便捷,同时也使人们一些原有的“弱关系链接”向“强关系链接”转变。
微信不仅是一个方便易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更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多媒体平台,微信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社交属性越强,用户就越希望平等。微信在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上做了许多的细节上的改进。例如,微信同步信息与异步信息的特点,使其在发送语音信息时,没有打电话时需要实时回复的强迫感,因此交流也会更加平等自然。微信也不会将对方是否已读的状态进行传送,避免因此给用户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微信也不会显示用户的在线状态,避免用户因事先知道对方不在线而积极性受到打击的情况,因此在微信中可以给每一个联系人发消息,并预期对方一般会收到。
(二)传播介质:丰富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人际传播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介质才能顺利进行,传播介质包括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两种。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不同的传播媒介对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力也不同。
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的提出者Daft & Lengel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信息丰富度的概念(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他们认为,信息丰富度探讨的是媒介是否具有传输丰富信息的能力,不同的媒介渠道有不同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媒介有最大的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而“贫瘠”的媒介在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方面最低。根据媒介丰富性理论,我们可以对当下的人际传播媒介的“丰富”程度进行比较。当下人们经常使用的手机短信及手机通话所使用的更多是语言符号如语言、文字等,相对于面对面传播来说,这些方式所提供的非语言符号如眼神、肢体语言等视觉线索较少。而微信则可以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实时语音对讲,视频聊天等手段提供丰富的语言及部分非语言符号,相对于其他人际传播媒介来说,微信已经极大地向丰富度最高的面对面传播进行了回归。
(三)传播渠道:跨平台化
微信是一个依托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众多厂商进入移动终端硬件生产领域,加剧了移动互联终端的市场竞争,也使价格过高的智能手机开始走向大众化。随着3G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更多的将选择放在了功能更加完善的智能手机上面。据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达到了66%。同时根据IDC 2013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排行榜显示,在众多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当中,谷歌Android、苹果iOS、黑莓BlackBerry、微软Windows Phone、三星bada、塞班Symbian六个系统的销售量分别占据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总销售量的74.4%、18.2%、3.0%、2.9%、0.7%和0.6%。在这六大手机操作系统中,微信已经开发出了除三星bada之外的五个操作系统所适用的软件版本。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99%的智能手机都能使用微信,微信人际传播也真正实现了跨平台沟通。
(四)传播内容: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的私密性首先是由其传播主体的强关系与真实性所决定的。微信用户之间在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同时,双方的交流信息仅仅会在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出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同时,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微信用户可以发布图片和文字消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好友发布的消息和图片。但是,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朋友的评论,而看不到不在自己通讯录中的人的评论。微信的一对一沟通及朋友圈的私密性特征保证了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始终拥有话语权,从而能够主导交流话题的内容及进程,避免了在社交过程中陷入单向传播的误区。
(五)传播效果:即时性与精准传播
微信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通过微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人交流。只要用户在线,就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而且微信支持QQ离线消息接收,在信息传达上比较迅速,传播更具时效性。同时,微信还集合了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特性,这使得用户既可以同时在线交流,又可以差时浏览信息,从而使传播更加便捷自由。
微信点对点传播的属性使它具备了精准传播的特征。微信用户使用微信发送信息时,无论对方是否在线,信息都能够到达对方微信终端上。微信是一个深度信息精确到达的平台,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对信息的了解也较为深入,这就使得多数商家也利用微信进行精准营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