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首先,进入孩子的世界
1.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2.让孩子把话说完
3.要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4.弄清楚孩子提问的真正原因
5.注意孩子的体态语言
6.读懂孩子的眼神
7.冷静对待孩子的气话
8.了解孩子的“另类语言”
9.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第二章 采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倾听
1.当孩子哭泣时要用同情的方式
2.当孩子埋怨时要用忍耐的方式
3.当孩子恐惧时要用鼓励的方式
4.当孩子发脾气时要用理解的方式
5.当孩子愤怒时要用引导的方式
6.当孩子爱插嘴时要用提醒的方式
7.当孩子受了委屈时要用疏导的方式
8.当孩子烦恼时要用排解的方式
9.当孩子隐瞒自己的错误时要用开明的方式
10.当孩子与父母有误会时要用检讨的方式
第三章 不要这样听孩子说话
1.嘲笑孩子
2.冤枉孩子
3.轻易反驳孩子的意见
4.以学习为借口搪塞孩子
5.回避孩子的问题
6.缺乏耐心
7.漠视孩子的成果
8.总是追究孩子的错误
9.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10.忙于手头的事
第四章 怎样才能让孩子善于说话
1.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孩子参与聊天
3.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
4.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最有效的亲子沟通!从父母的改变开始!孩子能否听明白,关键看父母怎么说,孩子能否说清楚,关键看父母怎样听。
第一章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乐乐13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乐乐的妈妈却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好像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终于披气极了,她忍不住问乐乐:“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每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对此束手无策。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无法达成一致,更别说顺畅沟通了。
在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意见、多有意义的事情,都不会被孩子接受。因此,家长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事情也许能得到圆满解决。
看看上面案例中的妈妈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做法,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的:
妈妈实在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怪异行为,又不甘心孩子这样下去,就想到孩子的学校去,看看和女儿同龄的孩子都穿成什么样子,如果只有女儿穿成这样,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管管她,让她学会规规矩矩地着装。
妈妈到了女儿的学校,结果发现,穿什么样子的都有,比女儿更不忍睹的大有人在。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想好了如何对待孩子的着装。
女儿放学回来后,妈妈就和气地对女儿说:“今天我到你们学校去了,看了看你们的穿衣打扮,我也许对你的牛仔裤反应过度了些,不过,从现在开始,去上学或出去玩,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我不再过问。。
“真的是这样吗?那太好了!您真的不再反对我这样穿吗?”女儿有些不太相信。
“是的,不过,我只有一个条件让你答应,陪我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要穿得像样点儿。”妈妈说。
女儿没有及时回答,她显然是在考虑。
妈妈看着女儿,继续说:“你看,这样做你只需让步1%,而我却得做99%的让步,你想一想到底是谁划算?。
女儿听了以后,眼睛一亮,高兴地抱着妈妈说:“好吧,妈妈,就按您说的办,咱们一言为定。”
后来,妈妈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看着女儿去上学,对女儿的穿着不再唠叨半句,而女儿和妈妈一起出门时,也主动打扮得很大方得体。妈妈与女儿也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式母女。
在亲子沟通时,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但是,父母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呢?如果父母与孩子都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那么,双方的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4岁的华瞻最喜欢什么样的事,华瞻坦然地回答:“逃难。”
大人无论如何不会把逃难当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逃难却成了“爸爸、妈妈、宝妹……大家坐着汽车,还能看到大轮船。”的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逃难意味着一家团聚、 同舟共济,还能欣赏沿途的新鲜事物,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他所见的是逃难的另一方面。
儿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不同,成人多习惯于用实用和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1)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父母要将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选择自己行为和做决定的机会,父母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要允许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维、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事实上,作为父母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做事,尤其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有他的生活圈,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当然,父母也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
(2)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总被否定,会导致孩子想不通,孩子就会用逆反的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相反,当孩子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而故意抱着敌对的情绪时,父母如果出乎意料地肯定了他,孩子会显得不好意思,会故意来迎合父母,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让父母感到高兴。
(3)让孩子有更宽松的环境
父母不要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孩子,不给孩子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机会。越是“不安分”的孩子,家长对他们的限制就越多,使孩子受压抑的能量未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容易导致与父母发生对立和冲突。因此,家长应当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利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林枫特别淘气,妈妈经常严厉地批评他,可是,林枫就是不听话,而且越说越来劲。这让妈妈很为难,不知应该怎么来管教孩子,更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
相比较而言,林枫却很喜欢爸爸,只要爸爸在家,林枫都会和爸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妈妈看到后没好气地说:“儿子和你亲,以后你就教管孩子吧,我不管了。他根本不听我的话。”
爸爸说:“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因为你说话时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更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当然不会听你的话啦。”
妈妈听了爸爸的话,并不以为然。她还像以前一样,只要林枫一有什么问题,她一定会生气地指责,然后和林枫无休止地纠缠下去。而林枫知道妈妈不会打他,所以更是和妈妈争吵得不可开交。
这天,林枫和邻居的孩子去玩耍,衣服弄得很脏,回到家的时候,又遭到妈妈的一顿责骂,林枫当然也不示弱地和妈妈争吵,丝毫没有一点改过的意思。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一点威信也没有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总是居高临下,认为家里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因此,父母在做一些决定时往往把孩子排除在外,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强加给孩子,这其实是错误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随随便便替孩子做出决定,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
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奉献一切,有位母亲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甚至说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她为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操劳,为孩子的学习操心,认为她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并不领情。
孩子的一番陈述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我妈妈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根本不考虑我的感受,每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再学习,做许多练习题,并且还说话不算数,经常增加习题数量,而从来没有主动带我出去玩过,我不信任母亲,我恨母亲。小时候我对母亲言听计从,长大了,我越来越感觉受不了,恨到想要用刀砍母亲。”这实在是一种爱的悲哀。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方式,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可见,如果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能真切地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就不会和孩子之间造成太大的隔阂。 (1)父母要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做了错事,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难过很长时间。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再哭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就不能体会他的感受。相反,如果父母换一种说话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现在的心情,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慰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就会好得多。
(2)父母要学会运用开放性的提问
父母在向孩子提问的时候,最好用开放性的语言提问,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来问孩子。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只是“是”或者“不是”,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开放性的提问,会让孩子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使亲子之间关系融洽。
(3)父母要注意孩子说话时的反应与态度
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能真正坐下来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不去理会孩子说话时的反应和态度,却急着要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地照自己的话去做。长此下去,孩子会觉得父母漠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4)父母要考虑好了再说话
父母和孩子说话,也要考虑好了再说,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斟酌怎么说才会让孩子更乐于接受。这样,才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跟妈妈正在商量怎样装修新房的事情。7岁的晨晨在一边认真地听着,因为他一直梦想能够有一个自己的房间。
说着说着,爸爸妈妈谈到了晨晨房间的装修问题。
“晨晨的房间怎么装修呢?”爸爸问。晨晨一下子就竖起了耳朵。
“晨晨的房间里摆一张小床,一张小书桌就行了,还能怎么装修?”妈妈轻描淡写地说。
“不,妈妈。我想把我的房间刷成蓝蓝的颜色,我的小床底下要有抽屉,再给我弄个小书架。”晨晨插嘴道。
“你怎么那么多话?哪有这么多精力给你弄这弄那的。小孩子的房间只要简单、实用就好了!”妈妈不耐烦地说。
“可是,我就想自己布置一下房间。”晨晨瞄了一眼妈妈,只见妈妈正看着自己,连忙低下了头。
“你现在说这样,谁知道你明天会怎么想。怎么装修我还不知道呀?弄得花里胡哨的,还像家吗?”妈妈呵斥道。
“依我看,孩子的要求也不过分。”爸爸在一边说。
“你就是老依着他,孩子会不断有新花样的,不能再这样宠着他了。”妈妈说。
晨晨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 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家里的事情有必要跟孩子协商一下,尤其是关系到孩子的事情。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没必要跟他讲那么多,而且,孩子知道了也起不了作用,不如让他安安心心地读书。其实不然,如果父母不跟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渐渐地,孩子不仅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意愿,而且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里是多余的人,从而养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的事情父母理应替他做主,孩子年龄这么小懂什么呀,万一做错了事,那多麻烦呀?事实上,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包办,不给孩子自己出主意、想办法的机会,孩子永远都不会处理问题。当然,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父母作对,于是,父母就会感叹: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事,跟孩子讲了这么多道理,他为什么总是不明白我们的心意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责任都在父母身上。
有些父母表面上与孩子协商,实际上自己已经拿好了主意,最后还是按自己的想法来办,而不管孩子的意见是否合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虚伪,让孩子反感。
比如,一位妈妈对10岁的儿子说,明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给你200元的预算,你可以决定怎样过生日。
儿子说:“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妈妈说。
“那好,我要约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园去玩,听说红叶已经红了!”儿子兴奋地说。
“不行!跑那么远,多危险!”妈妈一听就否决了。
“不会的,您用车送我们去,五六点的时候,我们在公园门口等您,您再接我们回来。”儿子显然已经想好了对策。
“那也不行。我看还是在餐厅请你的小伙伴吃一顿算了!”妈妈说。
“每年都在餐厅过,一点意思都没有。”儿子有点不高兴了,“算了,明天我哪儿也不去了,过不过生日都无所谓!”
结果,这个晚上,母子俩弄得很别扭。
父母与孩子协商的时候,一定要本着诚心的原则,如果孩子真的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和有建设性的意见,父母一定要接纳和采用。
如果这位妈妈能够改变一下协商的方式,结果会怎样呢?
“那好,我要约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园去玩,听说红叶已经红了!”儿子兴奋地说。
“你为什么要去香山?”妈妈试探性地问道。
“我们几个小伙伴早就约好了,要去爬爬香山,看谁爬得快!”儿子的神情好像已经爬上了香山一样。
“这真是个好主意,而且也比较有意义。但是,妈妈觉得你们自己去比较危险,路途也远,山上也不安全,妈妈不放心。”妈妈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呀。”儿子说,“明天不是周末吗?如果爸爸妈妈愿意开车送我们去香山就好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前面跑,您和爸爸在后面看护我们。我们一定会注意安全的。”
“这倒是个好主意。那我们晚上先去买点食品,让我儿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妈妈微笑地对儿子说。
“耶!妈妈万岁!”儿子高兴地跳了起来。
从此,妈妈在儿子眼里成了他的“铁哥儿们”,他还向小伙伴们炫耀妈妈的开明,所有的伙伴都很羡慕他,儿子跟妈妈的关系好得不得了,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跟妈妈讲。
可见,与孩子协商一定要真诚,不可表面一套,实际上又是一套。孩子不是傻瓜,他能够很容易地看出父母是否诚心,是否真的在跟自己商量。只有真正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意见,父母才能够获得孩子的尊重,才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
知心姐姐卢勤说:“我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我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