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有哪些题材

rt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2
送别诗《别董大》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咏史怀古诗《乌衣巷》
边塞诗《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怀人诗《雨霖柃》
咏物抒情诗《咏梅》
借景抒情诗《望庐山瀑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8
自元代“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且经赵子昂其人、王冕、文彭、何震等一代印学大师的试用、倡导、推广,青田石引发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使印章从实用艺术变成了观赏艺术,从而开创了文人篆刻艺术的石章新时代。
此后,文人治印之风便吹进威严的紫禁城。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当日,群臣进贡的珍宝陈列殿堂,琳琅满目。其中有二件贡品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用青田灯光冻石精雕刻制的《宝典福书》与《元音寿牒》印章。这两套印章60枚,印章辞句分由大臣金简、和坤从乾隆御制诗文中选取,有“福”、“寿”字样的各60句。外包装相当豪华讲究,紫檀木雕宝典分上、下两层,外雕龙纹图案。这二件曾博龙颜大悦的贡品(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从此便拉开了石章进宫的序幕。
建国后,青田石(雕)平步青云,被国家外交部选为“国礼”,荣幸地充当了文明与友谊的使者。1956年,《牡丹花瓶》赠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主席;1972年,50只《大象》赠送美国总统尼克松;1978年, 《群马》飞奔朝鲜,赠送给金日成;1988年,《麒麟》赠日本首相田中等等……。
“石不能言最可人”,青田石(雕)它见证了风际云会,显示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神奇魅力。它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同时,它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媒介无不渗透到了任何一个角落、范畴。
昨天的工艺是今天的文物。巡逡国内外各大艺术博物馆,青田石(雕)的倩影总是俯拾即得,无处不散发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前前后后几次不断收藏、陈列青田石雕珍品,发掘整理老艺人的宝贵财言,推出年轻的工艺美术新秀,给了青田石雕艺术以无上的荣耀与影响。青田石雕进珍宝馆的数量之多早在70—80年代。被选珍品有林如奎的《花果蓝》、《高梁》、 《青田石丝瓜》等四件,张爱廷的《舞狮》一件,张梅同的《松鼠葡萄山》二件,倪东方的《杨梅》及其与倪伟仁合作的《青田石俏色印雕》一组,周伯琦的《光阴·生命》一件等等。这些珍品无论是从“工、艺”还是“思”等角度去衡量、审视,都代表了一代大师们的技艺特色:林如奎的推陈出新、张爱廷的由博返约、张梅同的自然清新、倪东方的依色取巧、周伯琦的浅里藏深等等。每个大师的艺术风格构成了自我独特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匠心独运·青田石雕自民间传统工艺走向了最神圣的艺术殿堂。
2003年,青田石雕参加“中国国石天工奖评比”,一举摘取10个金奖,而荣登榜首。其中工艺美术大师林福照创作的《石破天惊》以其先声夺人的题意当即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购珍藏。说起这件珍品的创作,林大师深有感触:当时我曾得到一块夹板的冻石,形容及颜色走势直观地引起我创作的兴趣,特别是侧面的纹理像一条开裂的岩缝,一层片状的黄色冻石穿过硬石当中,这犹如已经裂开的岩纹,引起一个以裂变为题材的创作意图。从裂变的故事中联想到孙悟空出世的故事。于是那石破天惊的形象若隐若现地浮现在想像之中。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胜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名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这是《西游记》里关于孙悟空出世的一首叙喜诗,道出了孙悟空的身世由来的前因后果。猴王的美名流传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他神通广大、七十二变、呼风唤雨、斩妖除魔等等。孙悟空的形象,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孩提时代的脑海里。
1972,年我们一行人到山西大寨参观回来,途经上海至西郊公园看动物。在一大铁笼跟前只见里面小猴大猴亲密无间,做着各种各样游戏,特别是一只小猴更惹人喜爱。于是我随手拿了一个硬壳的核桃扔过去,这小猴子接了核桃便躲到角落里偷偷地咬起来,可是怎么也咬不开,此时被一只大一点猴子发现,就毫不费力地把它抢走了,但仍然咬不开。小猴子紧跟其后,发出声声哀叫,好象是说:你以大欺小,把核桃还给我!还给我!那如诉如泣的可怜相真叫人同情。几经轮回被老大夺走了。虽然猴老大咀牙厉害,但仍然咬不开,百般无奈地折腾了十多分钟之后,它突然窜上笼顶,狠命地将核桃往地上一砸,紧接着如闪电般跟着落地,抓住核桃,其动作之快,真是叫人难以想象,这不知是急出来的灵性,还是天生聪明,用这绝招,将核桃砸开。从《西游记》到动物园里的猴子砸核桃,无不显示着猴子的聪明,这难忘的猴子砸核桃不见得就比《西游记》孙悟空逊色多少。有了这一回真实的生活体验,更扎根于我的心中。
“石破天惊”语出唐李贺“昌谷集凭箜”“女祸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名句。后人用形容意外的震惊,或出奇之意,之后成为成语沿用至今。在以往赞美青田石雕的成功之作时,也有用作“石破惊天”字句。
创作石破天惊的指导思想,就是想通过这题材的创作,用以说明雕刻石从矿洞里开采出来时就已惊天动地,因为它是大地的骨髓,是人间的至宝。它自身就包涵着极强的生命力。有石才有艺,而从事雕刻的艺人在石头面前,只是一个客人,如过往云烟。因此人们不能以反客为主的角度看待石头,要尊重无声的生命,要寻找每块石头的亮点,以达到艺术的完善发挥,成为永恒的石头艺术。
2004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赵馆长、李副馆长一行两人不远千里,南下青田,又一次为青田石的材质美与工艺美折服了。“选珍”三日,正是石里掏金,精益求精。经过筛选,最终周金甫的《独占金秋》、张爱光的《日照春江》、林爱平的《老桩的梦》被选。
三件被选珍品因其材质与艺术构思的金贵不一而各具千秋: 《独占金秋》采用的原料为封门黄金耀,该石黄色艳丽妩媚,质地纯净细洁,温润脆软,为青田石中最佳黄石。古诗有云:直岩下,横岩腰,十万黄金耀,谁人开得黄金耀,万贯银债一时销。面对如此珍贵的尤物,谁都难以下手动刀。然玉不琢、石不雕不成材。周金甫因石施艺,依色取俏,以青田石雕传统中最绝妙的镂雕技艺待之,终成了金秋中的一片风景:柿垂枝头,鸟呜丰收,浓郁的江南之乡土气息自然而然感染人们的视觉。
金玉冻是青田石中上等材质,其青者温润明净,黄者通灵光洁,两色对比柔和,过渡自然,质地细腻冰冻。张爱光选用此石精雕《日照春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默契:春风杨柳、日照春江、鸟语空山。在镂雕与薄意的艺术手法交替中,不难联想起唐诗宋词的至美意境。
《老桩的梦》是一件形式美与意境和谐统一的作品。原石主色为紫檀色,配色为乳白色,两色水乳交融,实为难得。相石、面石、雕石,林爱平整整化了两个月的时光。最终呈现世人面前的一个老桩梦:一段将枯未死的树桩萌出几朵活灵活现的强有力的灵芝。它是一种暗示,一曲生命的交响。作品施刀不多,却从少和老、白和紫、主和从、静与动、刚与柔、虚与实、疏与密中让人感悟到丰美的思想内涵。
石无语,石也有语。透过它及一个个艺人的那双创造之手,我们看到了青田石的精髓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或许就是所有珍品及其创造者的真正光芒。沿循着这闪亮的光线,我蓦地想到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过一句经典之语:中国民间工艺是我们民族的身份证。
那么,青田石就是我们青田乃至我们所有青田人的身份证。因为青田石,青田的海拔陡然拔高;因为青田石,青田人们足印烙遍五湖四海;更因它石艳天下,叫响了青田与青田人的姓名。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比如读杜甫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三吏》、《三别》的凄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奈以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心酸!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往往有: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总之,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讲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诗歌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同时,我们也要看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

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

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相同,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诗人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巧妙地借思妇的形象,婉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了关键的两点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会将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否则无疑是纸上谈兵,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诗歌鉴赏恰恰就是这种能力的彰显,高考古诗词题的考查重点就放在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上。由于不少考生缺乏基本的鉴赏方法与能力,以致在答题中不能紧扣题材作答,失分甚多。

那么,如何鉴赏二首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相似回答